今年以来,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频现密集调整:权益缩水、联名卡停发、异地分中心关闭等现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。近期,又有银行调整旗下高端信用卡产品权益。信用卡正在从“卷权益”向“稳经营”转变。
近日,招行、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更新了部分高端卡的权益规则及活动,普遍表现为提高使用门槛、缩减高投入低转化的权益项目。已有超过10家银行对高端信用卡权益进行了类似调整。例如,原本1万积分即可豁免年费,如今需额外完成18万元刚性消费,否则就得交2000元年费。另一家商业银行也宣布自2025年9月起,万事达世界之极卡无限次贵宾休息室权益仅限主卡持有人使用,服务商也从国际Priority Pass转向本土企业。
一些银行还调整了积分与里程体系。某市一家商业银行将于2025年8月26日关闭“里程兑换”平台入口,原“里程值”模式终止;多家银行普遍上调里程兑换比例,并缩减酒店住宿、道路救援等高成本权益,转向实用性更强的购物折扣、本地生活服务等补充权益。
除了信用卡权益收紧,多家银行也加快了清理“睡眠卡”的步伐。如某市一家国有银行将从2025年8月31日起停发24款信用卡产品(含航空、电商等联名卡);一家商业银行同步终止部分银联联名卡申请及续卡业务;另一家商业银行也自2025年5月起停发14款联名卡。还有银行开始收紧联名卡优惠,如停发腾讯、网易云音乐联名卡,取消机场接送机等专属服务,削弱早期依赖IP流量等。
部分银行淘汰了功能重复卡种,同质化普卡加速退出市场,转向开发场景化特色卡。例如,广发银行推出了“医美分期卡”绑定医美平台,邮储银行推出“乡村振兴卡”整合农产品供应链金融。
面对权益缩水浪潮,持卡人需摒弃“羊毛依赖”思维,及时清理冗余卡片止损。可以根据消费习惯与实际需求审视手中卡片,若权益大幅缩水且利用率低可以选择注销。同时,计算权益实际使用价值是否覆盖年费支出以及权益匹配度。此外,联名卡停发后,可以确认是否有同类高频场景权益弥补缺口。
建议广大持卡人动态优化用卡组合,理性规划消费。普通用户保留2—3张功能互补卡即可,例如本地生活消费卡+旅行联名卡+应急备用卡,降低单一银行政策变动冲击。保持理性消费,牢记信用卡核心价值是支付工具而非“薅羊毛”载体,杜绝为达标权益盲目消费,根据真实需求规划开支。
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。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,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,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,请给我们留言。